第十届轩辕奖基础泊车测评解读


 

在此前的《第十届轩辕奖智驾测评解读》中,我们为大家介绍了轩辕奖对今年入围轩辕奖的40款重磅车型开展的基础行车功能测评实践,并得出结论:目前市场上大部分智能汽车如今在基础行车智驾方面已经能够在保证稳定、安全的前提下,对用户体验进行优化,打造更加自然和人性化的智驾体验。

在完成行车场景功能测评后,自然要对另一个中国消费者最常用、最关心的用车场景——基础泊车进行测评,检验中国智能汽车行车与泊车智驾系统是否正在共同进步。本期内容就来为大家介绍,在本届轩辕奖测评过程中,测评团队是如何选择最贴近真实消费者用车场景,对参加评选的车型进行测评、展示我国主流智能汽车基础泊车智驾能力发展水平的。

从真实停车场出发,设计测评维度

当人们谈到泊车,最开始设计的场景无非为三种:最为普通的垂直车位、水平车位以及斜列车位。对这些车位,我国相关法规也有明确的设计要求,必须满足相应的尺寸大小。

但轩辕奖测评团队认为,仅仅只通过这三种简单场景来对智驾系统泊车泊车功能进行测评,并不能完全还原真实的用车情况——一方面随着自动泊车技术的日渐成熟,绝大多数智能汽车都能满足上述三个基础场景的泊车要求,难以区分差异性,进而难以辨别谁家表现的更好,谁家识别效率更高。

另一方面,则是上述的三种车位类型,在市面上无论是地下还是地上停车场,都会被大打折扣。垂直车位周围环境可能由于狭窄又或是车位内有东西,并不一定让人能轻松的泊入;水平车位也不再是横平竖直,可能带着一丝弧度;斜列车位甚至地面不平坦。也正是由于以上的原因,赋予了泊车场景设计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本次轩辕奖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几个基础场景的测评,而是走访北京、广州等各个地上以及地下停车场,观察市面上出现频率比较多的场景并从中挑选了10个比较有代表性、并可以在轩辕奖测试场地搭建的停车场景。将这些场景依次换分为基础场景、用户常用场景以及极限场景三种,进行分别的测评,确保了本届轩辕奖测评能够真实还原普通车主的用车场景、客观测评参评车型的基础泊车能力。

基础测评场景

如上所述,基础场景对应垂直车位、水平车位以及斜列车位三种最为常见的标准停车位。

01垂直车位

普通的标准垂直车位,长度5.6米,宽度2.5米,且车位周围没有任何障碍物(墙壁、柱子、路沿、限位块、地锁等等)。该场景主要考察泊车的基础能力,包括整体的泊入效率,居中度等等。

这个场景看似简单,但功能对于用户来说,是判断车型是否智能的一个基础标准:功能是否可用、和人工泊车相比,效率是否优秀是考察的重点项。整体来说,本次产品的车型都能对垂直车位做到较好的识别并完成泊车,垂直车位对目前国内主流智驾系统不再是问题。

02水平车位

最常见的标准水平车位对应长度为6米,宽度2.5,同样没有任何障碍物(墙壁、柱子、路沿、限位块、地锁等等)。

与垂直车位测评类似,该场景主要考察泊车的基础能力,包括整体的泊入效率,居中度等等,考验系统能够完成识别,并高效地完成整个泊车动作。

03斜列车位

普通的标准斜列车位,以平行四边形车位为主,平行四边形的长度6米,宽度2.5,四周没有任何障碍物(墙壁、柱子、路沿、限位块、地锁等等)。这个场景主要考察车辆是否具备斜列车位的识别以及泊入能力。

该场景相比垂直以及水平车位难度要大一些,但依旧属于基础场景的范畴。在测试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车辆出现了无法识别车位、功能无法释放的问题。虽然都是基础场景,从斜列车位开始,不同车型的智驾系统的性能差异已经开始体现出来。

普通日常测评场景

在三大基础场景之上,禾多测评团队从用户视角出发,在测评过程中设计了四种日常泊车场景,尽可能还原消费者的真实用车情况。

01垂直车位带地锁

这个场景在现实生活中非常的常见,特别是在地下停车场,私人车位和公共车位混杂时尤为普遍。而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对于很多车辆来说,能很好的区分车位里面有没有地锁、地锁是不是打开等情况,存在一定困难并存在很大的技术挑战。

因此,本次测评专门设计了地锁车位场景来作为日常车位进行测评。

02垂直车位有障碍物且车位线不清晰

车位内有障碍物的场景,市面上屡见不鲜。无论是因为设计问题导致原本就存在一些障碍,还是后续人工原因造成的车位侵占杂物,在用户泊车的时候都经常遇到。

与此同时,停车场建成之后,随着时间的流逝,车道线会出现褪色、不清晰以及车道线被障碍物遮挡等问题,这种情况在室外停车场中尤为常见。

03草砖车位

这个场景光看名字,想必大家就会觉得熟悉。即使不开车,我们在室外的停车场中也时常会看到类似的车位:草砖、地砖。整体表现来看,存在半数的车辆无法识别带路沿的草砖场景,即便能识别到,也存在极个别车辆轮毂蹭到路沿的情况。

而在剩下的半数车辆中,又仅有极少数的车辆可以很好的上到台阶上。

04行人横穿

该场景是一个动态的场景,设计初衷也是出于泊车的整体安全考虑。如果仅仅对静态车位进行测评,往往无法还原用户泊车过程的真实情况——在实际生活中,常常会在泊车的过程中会出现行人横穿、其他车辆行驶等动态因素。

这种情况下,如果系统没能很好的识别到行人并发生碰撞,将造成严重的事故。因此这个场景会考察整体行人的识别情况以及刹停的舒适性。

极限测评场景

在基础场景、普通日常场景之上,禾多测评团队为轩辕奖产品车型的基础泊车系统还设计了最高难度的极限场景,用人工泊车都会存在一定困难的场景,在检验参评车型泊车能力的上限。

01狭窄垂直车位

大家在日常驾驶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整个停车场停满了车,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停车位,结果旁边两台车停的非常近,车辆进去以后车门打不开的那种;又或是旁边有两堵墙,导致中间的车位很窄。

遇到这种情况,即使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能够顺利地完成泊车,但到了下车时还容易遇到车门被堵,很难打开的问题,狭窄垂直车位测评场景就是还原出了这样的场景。

02狭窄水平车位

狭窄水平车位相比狭窄垂直车位难度系数进一步提升,因为侧方停车原本就比垂直倒库更加困难,对系统的轨迹规划能力要求更高,且对泊入车位后的具中度也有更高的要求。

大家日常开车时,很难做到在狭窄的水平车位一次性在车位中间停的方方正正,往往需要多次调整甚至是重新泊车。

03断头车位

极限场景中的最后一个是断头场景,这种场景在地下停车场中颇为常见。

由于涉及在狭小的空间内多次揉库,甚至还要调头,一般普通用户日常泊车时,常常会刻意避开这种车位。小区配套的私人车位中,这种位置的车位往往也会便宜不少。

依靠以上10个场景,轩辕奖对参评的40台产品的基础泊车能力进行了完整的测评,并尽可能地还原了真实用户在使用自动泊车功能时会遇到的困难和难点。

其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洞察:对于最基础的三大场景,具备基础泊车功能的车型均能够较为轻松地应对。但随着场景设计越发复杂、越发贴合用户实际驾车过程中会遇到的难例场景,参评车型泊车系统的能力差异也逐渐表现了出来。在难度最大的极限场景中,除了很小一部分车型能够成功应对,绝大多数车辆依然无法胜任泊车工作。

从中我们能够得到的启示是,如今无论是主机厂还是科技公司,对于泊车功能都颇为重视,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变化。然而,自动泊车功能目前往往只是在非常理想车位场景下,能够帮助用户“偷懒”的助手,而不是在遇到极限停车位时能够帮助用户顺利停车的“老司机”。

在这背后,仍然需要主机厂和科技公司从用户的视角出发,在完成功能搭载之后,推动系统迭代、对极限场景拿出更好的泊车方案。令人欢喜的是,参加本届轩辕奖评选的部分车型,在断头车位等极限场景中,仍然能够出色地释放功能、完成泊车。这也说明,如今的主机厂商正逐渐对用户体验更加重视,正努力通过智驾系统去解决用户的真实用车困难。

通过此次的测评,让我们有机会审视市场主流智驾方案,从而进一步对智驾功能的日常使用体验、常见出行痛点进行分析和优化,打造更加安心、舒适、效率优秀的智驾系统。

本文由汽车商业评论原创出品
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说明

违规转载必究